欧洲和中国,同为世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目前,欧盟约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基本完成了城镇化进程;而中国的城镇化,则刚刚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快速发展期。
中国的城镇化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机遇,也将任务艰巨。而作为城镇化的先行者,欧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不仅可供中方启示和借鉴,彼此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昨日,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京举行,双方领导人就加强中欧全方位合作达成的重要共识,就包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合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此时此刻,中欧城镇化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们的对话,有了新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11月16日至19日,以“中欧对话和可持续城市建设”为主题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已先期举行。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赴广州全程参与了论坛研讨过程,并专访了多位嘉宾。
中国的城镇化梦欧洲城市将从中获益
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日前为《城镇化:中国与欧洲》一书题序时就指出:“从多方面而言,中国梦归根结底将是城镇化梦。正因为中国的城镇化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中国极有可能成为寻找新的城市方案的实验室,而欧洲城市亦将从中获益。”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也指出,恰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城镇化领域合作可成为中欧合作“新引擎”。
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欧面临共同的挑战
在广州论坛上,中欧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高度概括了中国和欧洲城镇化现状及未来需应对的挑战,并达成了五点共识。
共识中指出,中欧双方虽然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双方都要向着可持续城市的方向发展:从欧洲角度来讲,要向可持续城市转型,中方则要直接进入可持续城市建设。而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轨迹上,中欧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设,也需要多层面多领域的合作。共识中还提到,需要建立一个中欧社会各方(民间组织,企业,决策部门)长期交流对话机制。
国际交通能源盛会明年聚焦成都
——专访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负责人雅克·盛马克
“我在成都看到了可供租用的红色环保自行车,这是非常好的绿色低碳做法。”作为中法政府间城镇化合作项目的主要执行者,盛马克已经来中国访问考察60多次,对成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18日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上,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负责人雅克·盛马克透露,明年11月10日到17日,将有一个国际性的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盛会在成都举办,届时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制造商及能源专家学者将聚在一起,交流最新的高新交通科技和能源技术,为解决世界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努力,他也将参与其中,为成都规划献策。
城市样本 “可持续”不只一个模式
华西都市报记者:作为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的负责人,您在中国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盛马克:自2007年法国与中国签订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以来,我作为负责人,主要任务就是尽我所能地和中国的城市领导者、相关专家学者,在城市规划、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交流探讨,并提供可操作的技术和理念,帮助中国城市打造可持续发展样本。
目前,我们已在湖北、江苏、湖南等地开始了尝试。2010年,我们率先在武汉城市圈打造以武汉为核心,布局规划辐射周边8个中小城市的城市系统,对未来其他城市将有很强的示范与推广意义。
我们还多次去成都考察,那是一个很有灵魂的城市,接下来还会在那里规划一些项目。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中国的城市中推广一些欧洲先进规划理念时,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是所有的城市都采用同一个模式吗?
盛马克:这正是我们目前实际操作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城市必须具备科学设计的城市建筑、道路交通及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比如建立良好的水循环系统,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垃圾被合理回收等等。
但是,我们认为合理的技术和经验在各地的实践中也会碰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设计。
所以尽管带来的或许是一套模式和理念,但在应用中却产生了新的变化,延伸出多个模式,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总结的机会,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可持续城市的认识。
各地的城市规划者都应该具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每动一次土,最好能想想:100年后能否很好地服务我们的后代。
旧城改造要顺着城市原来的肌理
华西都市报记者:这么多年的实践中,有好的样本可以分享吗?
盛马克:我这次专门带来了一个不错的案例:法国曾有一个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城市,原来是一片湿地小岛,后来要在此重建一个海港,这实际上还原了这个城市的架构,找准了它过去的脉络。1945年,设计师做出了一份跟战前市政规划方向大致相符的规划图,在原基础上把道路扩宽了,给未来发展留出了更多的空间。
也许在目前中国的一些城市,旧城改造常常大拆大建。而我们的可持续城市项目,就是强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翻新改进,整个城市的肌理是没有改变的。一方面可以将旧建筑利用起来,一方面还要加入新技术,建造多功能的新建筑,这就是低碳可持续的规划方式。
基础设施要跟上城市发展速度
——专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原住建部总工程师金德钧
“中国大部分城市排洪系统的标准很低,一下雨就淹水。跟法国巴黎相比,落后不是十年八年,我看是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这样一种状态和我们所追求的高质量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都是不协调的。”
“市政管网老化混乱,有很多城市还不知道‘家底’,要进行普查弄清楚……”原住建部总工程师金德钧,退休后发起成立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一直关注和研究城镇化问题。
金德钧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跟上城市发展的速度,达到城市发展的需求。
城市现状应高度重视“半城市化”
华西都市报:中国的城镇化,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半城市化”?
金德钧:中国应该重视“半城市化”的现象。改革开放35年以来我国的非农业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4亿零120万,增加到2006年的7亿多,大量的农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的数据来看,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成为市民的数量在增加,“半城市”的数量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发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2亿多的农民仍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转来转去,他们的生活质量就可想而知。在这一情况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质量就可想而知。所以对“半城市化”的现象,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只有解决这些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才能真正算得上“人的城镇化”,才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城市建设引民营资本解资金之渴
华西都市报:在您看来,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普遍不足?
金德钧: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对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从我们国家来看,人口进入城市,城市规模在迅速地扩展。但由于设计标准偏低等各方面的原因,包括北上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或现状普遍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达不到城市发展的需求。
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地提出了包括加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大方面的任务。
这些年来城市建设中,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意见》里明确提出,一方面要确保政府的投入,主要是对非经营性的设施进行建设,另外一个要推进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利用市场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民营资本参与项目。
城市施工要高质绿色环保不扰民
华西都市报:您有什么建议?金德钧:我建议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第一,要提高工业化施工的水平,加快施工的精细化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的稳步提高。第二,一定要积极地采取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要积极地对建筑垃圾和废旧材料进行回收利用,以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的节约率。总之我们一定要坚持绿色施工、高质量,使我们的建设过程尽量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市民的影响,为整个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作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贡献和努力。
(来源:华西都市报)
上一篇:中国对美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下一篇:发改委:国家层面投资审批有望减少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