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对接"欧洲复苏"

更新时间 2014-04-02

    11天四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后首次访欧之行4月1日正式结束。在崛起的中国确定更大范围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寻求外部动力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之际,在复苏的欧洲逐步摆脱债务危机泥淖、对外寻求更大市场和经济增长点之时,习近平此行被解读为深化中欧合作的关键一步。

    荷兰国王亲自接机、法国荣军院广场上的隆重欢迎、德国总理私人晚宴、比利时皇家空军战机护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到之处,欧洲国家不惜动用最高规格来接待这位东方元首。《打开欧洲之门携手共创繁荣》《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习近平更是连发四篇署名文章强调技术和市场等客观需求下,中欧,尤其是中欧经贸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当“中国开放”对接“欧洲复苏”,习近平此行,注定会让中欧经贸合作绽放更多火花。

    共赢的选择

    “我为和平而来,我为推动合作而来,我为交流互鉴而来,我为共促文明进步而来。”作为“欧洲首旅”的开场白,习近平这样说,以朴实真挚的话语,传达了“合作”的主基调。

    事实上,中欧发展战略的契合,客观上的确为双方的深度合作带来了可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副主任姚铃指出,如今的欧洲,内部治理初见成效,债务问题得到控制,终于可以喘口气将眼光从“攘内”转向“安外”,开始寻找能够依托的欧洲经济增长新动力。而危机中,购买欧洲债券等的强大外汇储备力量都说明,拥有13亿人口大市场的中国显然是优中之选。

    姚铃表示,反观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强调以开放促改革,更重视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王天龙称,欧洲作为老牌工业强国聚集地,有着先天的技术创新优势,又恰逢危机后绿色环保、城镇化、基础设施、工业设计、信息产业等领域还有投资缺口,且还不存在同等发达国家所谓的“对接”门槛,显然,欧洲同样也是中国期望开放促改革的中坚力量。

    另外,今年还是《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开局之年。姚铃直言,中欧完全可以把各自的发展计划对接起来,毕竟欧盟目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则是欧盟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利益已深度交织。

    有“面”也有“里”

    “面子”上的热络诚然“漂亮”,但此行中欧“里子”里的切实合作,则让两国经贸往来更加扎实。

    荷兰,可以说是中国在欧洲的“老朋友”。据姚铃介绍,长期以来,荷兰口岸的地理位置及国内相对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使得荷兰2003年起连续11年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但无法否认的是,姚铃指出,中荷双边贸易强项不多,尚需开拓新领域合作。比如此次访欧,中荷敲定了奶制品合作,并从高层角度谈到了城镇化等新领域合作的可能,弥补了双方经贸短板。

    关于法国和德国,姚铃表示,作为中国传统的贸易伙伴,原本认为,访欧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合作,然而令人惊喜的是,此行中法、中德不仅在核能、航空、城镇化、农业、金融、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医药等多领域达成一致,德国法兰克福更成为欧洲首个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人民币国际化再提速,中企在欧洲的融资、贸易结算也将因此获得更多便利。

    至于访欧的最后一站,王天龙直言,这是中国元首首度访问欧盟总部,在政治上,是对欧盟一体化的支持,而从经济角度来说,则是开始站在全盘层面考量中欧合作。这使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甚至中欧自贸区的达成都具有了更大可能性。

    签署农业、能源、金融、文化等领域多项合作协议,

    主要包括加强奶业、育种、防洪、人才培训、食品安全、技术研发等方面合作;促进商品、人员、技术自由流动;欢迎荷方参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促进中国企业在荷投资便利化。

    签订21个项目,总额约180亿欧元(约合248亿美元)。涉及核能、航空、城镇化、农业、金融等多个领域。中法签署协议促进投资。

    两国中央银行在柏林签署双方关于在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的谅解备忘录。签订了双方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等政府间文件。两国企业还签订了10项合作文件,总金额约92.3亿美元,涉及电动汽车、金融、节能环保、医药等多个领域。

    全面加强贸易、投资、金融、高技术、新能源、新型城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在经贸、科技、电信、教育等领域签署协议。

(来源:国际商报)

上一篇:从2.5亿欧元到35亿欧元:中国在法投资快速增长 下一篇:习近平赢得欧盟承诺 考虑签署中欧自贸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