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畔兴起“中国城”:一带一路与杜伊斯堡转型之路

更新时间 2019-04-15

       “四十年前,来鲁尔地区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旅游,可能会让人呼吸困难。”“煤炭”曾经是德国鲁尔区的关键词。坐落于鲁尔区核心地带的杜伊斯堡大学资深教授托马斯·海贝勒这样描述该地区的往昔:“来自数以百计的煤矿、炼钢厂和化工厂的污染物沿着莱茵河顺流而下,在地面上沉积下来。”

       经历转型阵痛,鲁尔区重新焕发了生机。2018年12月21日,位于鲁尔区的德国境内最后一座石煤矿正式关闭。

       空气清新,河水洁净。记者在杜伊斯堡看到,人们印象中那个灰蒙蒙的鲁尔区早已成为历史。

       如今,杜伊斯堡正迎来一轮新的转型,这一次的关键词是“一带一路”。

       “林克市长明确表示,杜伊斯堡要打造德国的‘中国城’。”在德国联邦议院中德议员友好小组前主席、杜伊斯堡市政府中国事务专员约翰内斯·普弗鲁克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欧班列的兴起,对于杜伊斯堡及鲁尔区的意义不亚于当年这一地区煤炭工业的崛起。

       普弗鲁克用“三部曲”来形容杜伊斯堡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发展之路。这段情缘的序幕始于1982年。那一年,杜伊斯堡与武汉结为中德建交后首对友好城市。

       第二个重要阶段始于2014年,这一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德期间参观了杜伊斯堡港,并见证了重庆至杜伊斯堡港的“渝新欧”铁路列车到达。

       “习主席访问杜伊斯堡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我们同中国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均呈现了飞速增长。”杜伊斯堡市经济促进局局长莫雨勒(Ralf J. Meurer)表示,落户当地的中国企业数量自2014年以来翻了三番。

       “一带一路”合作和中欧班列给杜伊斯堡带来的改变,最直接反映为杜伊斯堡港的业务增长。该港口2月最新公布的年报显示,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达410万标准箱,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与中国相关业务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目前每周有约35到40趟班列往返于杜伊斯堡港和中国的十余个城市之间。

       “自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杜伊斯堡港以来,杜伊斯堡港作为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在亚洲声名鹊起。”杜伊斯堡港总裁斯塔克日前撰文指出,“我们在杜伊斯堡感受到,‘一带一路’这一宏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欧洲而言是一个巨大机遇。”

       “物流业和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数千就业机会,也催生了企业间交流对华合作经验和信息的平台。”在普弗鲁克等人倡议下,杜伊斯堡市从事对华业务的企业和机构自发成立了“中国商务协会”,定期举办各种论坛、讲座、培训等,增进企业对中国的了解,促进对华交流。

       那么,杜伊斯堡会否担心“经济过度依赖中国?”在当地从事审计及咨询的PKF法葛执行合伙人穆雷克看来,中国不仅没有采取某些国家PE基金“掠夺式”的并购方式,更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帮助当地融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这种合作是健康和有益的”。

       中欧班列线路越驶越宽广,杜伊斯堡同中国的交流也进入了普弗鲁克口中的“第三阶段”:从经济延伸至人文交流。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联合鲁尔都市孔子学院等机构举办的“一带一路”与中欧合作国际论坛已走过四届,从首届仅20人左右参会,到如今全球超过100名各界人士与会,吸引了林毅夫、白重恩、张军和法布里齐奥·齐立波蒂、谢淑丽等中外著名学者和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哈萨克斯坦驻德大使等沿线国家政治人物出席。

       “不仅中德两国,还有很多欧洲及沿线国家代表前来参加,可以说‘一带一路’三方合作也体现在了我们智库领域。”论坛主席、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李远表示。

       展望未来,杜伊斯堡正沿“一带一路”持续迈向新的合作舞台。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杜伊斯堡港正在积极参与中白工业园建设,并与中国企业探讨在欧洲加大物流合作。

       “三方合作是开放包容、务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黄金法则,有助于参与各方通过优势互补激发新动能,实现‘1+1+1大于3’的共赢效果。”冯海阳说。

  (源:中国贸易新闻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上一篇:英国脱欧接下来如何影响市场 看看投行怎么说 下一篇:飞越亚马孙 打造一带一路绿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