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国门,大年三十怀揣20万美元公款却舍不得吃一盘饺子;扛着一堆当地人不用的棉被找市场;堂堂外交官每逢回国就充当义务信使带一大口袋贴好邮票的家信;月薪60美元,一年只舍得打一个国际长途……
今天看来也许像是天方夜谭的这些故事,多年以前很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曾亲身经历。
研讨会现场。
这些人中今天有些已经在肯尼亚成为当地的知名人物:他们有的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经营起豪华酒店,有的开起旅行社日进斗金,有的成为联合国高级官员,有的成了腰缠万贯的银行家,有的成为富甲一方的房地产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没有机会走出国门,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这些长期工作、生活在非洲的华人,是中非友谊的见证者,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对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化,他们更是有着切身的感受。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肯尼亚华人旅游协会当地时间8日在内罗毕举办了在肯华人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专题研讨会。主办方邀请了5名在肯尼亚旅居多年的“老肯”,用他们自身的经历、鲜活的事迹,回顾在肯近20 年如何根植于当地社会、成为中肯两国的桥梁、见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张世钢
联合国环境署南南合作首席协调官
“我们这一代人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张世钢有三次常驻肯尼亚的经历。前两次是作为中国政府派驻联合国环境署的官员,这一次是作为联合国的国际职员在肯尼亚工作生活。
第一次到非洲是在1988年。说起往事,张世刚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每个外交官回国都有一个“特殊使命”:带信。当时中非中间通信相当不易,家书抵万金,每个人回国都有义务为同事往国内带家信,常常是一个大袋子甚至一个手提箱,里面装的贴好邮票的信,4分钱是北京本地邮件,8分的寄往外地,一到北京机场,就赶紧找一个邮筒,把信放进去。至于回信到内罗毕,就只能等国际邮件,起码两个星期了。
去年,张世钢作为联合国环境署南南合作首席协调官重返肯尼亚。他说:“不论是在哪个系统中工作,我们都有很多机会为国树立形象、发挥作用。”
“在国际机构的平台,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大的助力,帮助中国模式、中国方案走出去,也帮助非洲更好的发展。”张世钢说,他目前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搭建国际平台,分享各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政策与实践
当年第一次到内罗毕的时候,张世刚和不少同事都觉得这个非洲小城都比中国要更加发达、更加现代化。不过这个小城当时也只有两栋高楼:一个是国际会议中心,一个是政府办公大楼。今天,这两座楼在内罗毕市内鳞次栉比的高楼中早已没有了当年鹤立鸡群的感觉,就在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中,不少都是中企建设的。
曹民
标银 非洲区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
1968年生人的曹民感慨地说:“我们是改革开放受益最大的一代人”。
曹民第一次出国是上一世纪90年代,那是在尼泊尔,“那个时候一年就打一个国际长途回家,报个平安。电话费贵啊,6美元一分钟,我一个月的工资60美元。”
1999年,当时在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曹民第一次踏上非洲,来到博茨瓦纳驻外,从此与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的时候,中企能拿到一个上百万美元的合同已经算是好业绩,直到有一天,他在安哥拉的一个中企大型房建项目担任总会计师,那个项目的投资总额据说是40亿美元。
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参股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成为这家非洲百年银行的单一最大股东,这家银行也是非洲最大的商业银行。安哥拉当年最大的中国项目CFO曹民不久也被“挖”到了标准银行。2012年,曹民受命来到肯尼亚负责银行东非地区的中国业务。初来乍到,他的顶头上司不无酸意地对他说:“你的成本远远超过你负责的业务额。”这位老兄现在正下功夫积极学汉语、学打乒乓球了,因为曹民很快就让他刮目相看,六年间,标准银行东非中国业务量翻了20倍,仅仅落实的授信金额一项就已达3亿美元。
在曹民眼中,从第一代海外华人开餐馆、开超市,到中资公司布局海外的工程项目,到现在中国的金融和技术创新在海外越做越大,这正是中国国力提升的体现。
“They call it Africa, we call it home.”曹民引用标准银行的一句标语说道,“从初到非洲的兴奋感,到被人持枪抢劫的绝望感,再到十五年后的心态平和,核心的改变是心态——我把这儿当家了。”
张远翔
肯尼亚华人旅游协会会长
张远翔第一次出国就是到非洲,是在上一世纪90年代,那也是他平生第一次坐飞机。以为跟火车一样,兴冲冲告别家人提前半小时来到机场,值机柜台的空乘却告诉他:登机口关了。
在肯尼亚过的第一个大年三十,张远翔在使馆的联谊活动中抽到了华商赞助的一瓶茅台酒。他兴冲冲的和朋友走进一家日餐馆,想吃盘饺子过个年,打开菜单一看,一个饺子折合二三十人民币,虽然帐上有公司給的20万美元,张远翔还是打了退堂鼓,太贵啦!最后找一家中餐馆的兄弟,你出菜来我出面,高高兴兴吃了一顿饺子就酒。
经过多年打拼,张远翔已经是肯尼亚侨界的知名人物,经营旅行社和豪华酒店,担任了华人旅游协会的会长。
“是改革开放给我的机遇,让我有机会在非洲创业。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们海外华人而言,更让我们明确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我们不仅仅是做生意,不仅仅是投资,而是我们和非洲人民共同地生活,共同建设这个家园。”
“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也要爱我们所在的国家——肯尼亚,爱这里的人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们只有融入这个社会,才能长久地站稳脚跟。”
他感慨地说,今天讲述我们的故事,希望能够成为后来人借鉴的标本,也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总结中国人“走出中国、走进非洲”的经验与教训,为更多在非华人华侨提供借鉴与参考,同时帮助更多有意向来非洲发展的同胞更好地“走出去、融进来”。
谢彭娟
肯尼亚华人旅游协会秘书长
1994年,刚从对外经贸大学毕业的谢彭娟来到了肯尼亚从事国际贸易。这一待,就是24年。
在谢彭娟的讲话中,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幸运”,但她在肯尼亚的这些年却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燕舞牌”手提收录机的畅销的欣喜,也体会过大量进货的棉被、袜子、皮鞋滞销的愁闷。
回忆当年,谢鹏娟不无自嘲地说:我们曾经进了大批棉被,可是当地人长期习惯使用毯子,进的大批女鞋都是36、37码的,可是当地妇女都是39/40的大脚,当地人从来不穿袜子……经过多年潜移默化,时至今日,轻暖的中国产棉被终于成为肯尼亚人欢迎的轻工业品,她却已经成功产业转型旅游行业了。
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遭到恐怖袭击,造成两百多人遇难,上千人受伤。而当时谢彭娟的店面正在一个街区之外,橱窗的玻璃全都被震碎了。这一事件之后,他们的生意一落千丈,几位合伙人选择了回国,谢鹏娟选择了坚持,并且逐渐转行餐饮业。
2004年,肯尼亚正式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来肯旅游人数逐年攀升,当时正从事餐饮旅游行业的谢彭娟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
“回顾这二十年,我深深感受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结合的。饮水思源,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这个时代。”谢彭娟说。
邓长武
2005年,邓长武来到肯尼亚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他用八个字总结自己的“非漂”生涯:结缘、扎根、感恩、回馈。
从事房地产开发的邓长武说,“我们能够走出来靠的是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我们走出来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业基础,没有祖国的高速发展,我不可能走出四川农村,参与到世界的建设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邓长武说,“我们是搞工程建设的,我看到肯尼亚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中,我要尽我所能地为他们多建房子,建他们住得起的房子。这也是我想对肯尼亚所作的回馈。”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临时代办李旭航发言。
出席座谈会的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临时代办李旭航即席讲话总结。这位70年代出生的中国外交官郑重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了世界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绩离不开海外华人华侨的参与。他说,40年来的经验表明,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李旭航说,2018年是中肯建交55周年,也是中肯合作的“大年”,中肯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李旭航勉励在肯华人,“撸起袖子加油干,重整行装再出发”,多做促进中肯友好、树立中国形象、回馈当地社会的活动。
(来源:新华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