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农业潜力巨大,但每年粮食进口费用达到400亿美元,此外非洲还是气候变化最大受影响者。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李志平就 吸引民间投资,提升农业竞争力和气候适应能力,向与会嘉宾分享中国经验:
一是创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为民间投资指明方向,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始终将农业农村发展视为重中之重,将农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自2004年起每年的一号文件均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为主题,2018年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政府持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发挥公共财政的引领和撬动作用,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始终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民生工程等,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为农业价值链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资装备基础、公共产品及服务,适应气候变化。2018年中国的农林水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万亿元,占总支出的9.4%。截止2018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800万亩(约占总额55%)。
三是利用各种财政和金融手段减低投资成本,培育壮大价值链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广大小农户等主要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其相互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集群效应。
李志平表示,中方愿意分享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发展农业价值链的经验。“我们已通过与世界银行、比尔盖茨基金会的合作,在埃塞俄比亚、塞内加尔等国家开展了双边农业价值链合作,已初显成效。我们愿与更多的国家广泛开展农业价值链合作,吸引中国私营部门一起参与,共同提升农业竞争力,建立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来源:新华非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