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兴隆村玉米田里一片金黄,来自南非的阿布纳和苏丹的哈立德在一株株玉米秆间穿梭。
哈立德掏出米尺,仔细测量玉米秸秆长度,一旁的阿布纳在本子上迅速记录下数据,再把测量样品装进口袋,打上标签,动作十分娴熟。
阿布纳2014年到中国农业大学读硕士。2018年,他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化学专业攻读博士。他说,自己在南非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有中国留学生,也有在南非工作的中国人,由此开始对遥远的中国产生兴趣。
阿布纳了解到,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决定到中国“取经”。
“玉米在南非也是主要农作物,我到中国学习,是为了把中国先进的农业经验带回南非,为自己国家的农业生产贡献力量。”他说。
阿布纳在课堂上学习土壤物理学、高级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生物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再到中国东北的黑土地上实践。为了寻找中国玉米产量高的秘诀,春天播种时他来种苗,秋天又过来收获,还要把植株样品带回北京做进一步检测。
不同的田地分别选择哪种肥料?各类肥料对玉米的长势有何影响?玉米粒大小如何?哪种秸秆长得高?阿布纳不断摸索,并结合课堂理论指导实践,在深入田地与村民们探讨种植细节的过程中,他与很多热情好客的村民成了朋友。
“苏丹也大量种植玉米、小麦,可相比中国,产量不太高,特别是玉米产量很低。”38岁的哈立德已是第二次来中国,身为苏丹农业技术研究机构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十年前就曾到中国考察学习,2016年又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为了让我在中国安心搞科研,妻子和孩子特意过来陪我。学校里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与资深教授,我一点儿也不孤单。”哈立德说,“取经”后他想成为一名农业专业人才,帮助苏丹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粮食产量。
除了阿布纳和哈立德,中国农业科学院还有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55个国家的110多名留学生在这里攻读博士学位。“我们一边学专业知识,一边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并与中国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阿布纳说。
(来源:新华非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