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国政府曾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关于“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
![]() |
![]() |
广积粮 如何保障?
新闻链接:白皮书介绍粮食安全成就
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2019年粮食产量有望连续第五年超过1.3万亿斤;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长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姜楠:中国有能力保障自己的吃饭问题
![]() |
在这样的形势下,今天发布粮食安全白皮书的意义非常大,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概括构建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发展道路,也科学地评价了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更加系统地部署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发展战略,向国人和世界说明和宣告,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是非常稳定的,中国是有能力保证自己的吃饭问题的。马光远:中国养活自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 |
![]() |
消费形式、消费环境在变,粮食安全的定义也会随之而变,我们势必会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加大,对粮食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需要的是成体系的粮食安全保障方案,这也正是白皮书系统部署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的背景。 马光远:夯实粮食安全的科技基础
![]() |
综合这些来看,我们的粮食安全仍然有持续提高的需要,而农业的科技安全肯定是粮食安全里面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科技保障,没有农业科技的安全,粮食安全从长期来讲就有后顾之忧。所以集中到一点,过去靠科技,以后更要靠科技,我们在整个科技层面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
姜楠:未来要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 |
着眼未来,整个粮食产业不能仅仅集中在粮食生产保障上,还要从更大视角,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发力,既要保证有足够的粮食产业和库存,还要保证现代化的粮食流通能力和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马光远:弥补短板,构建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
![]() |
我们粮食安全本身是有保障的,但同时也存在短板,比如农业科技层面跟农业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肯定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果跳出产业层面,过去搞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下一步要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体制本身其实也存在很多挑战,同样也需要在制度设计上下大力气。
(来源:和讯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